课件编号2130851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4课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20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普通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第二,第四
  • cover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高一年级第二册第一课时) 学校:成都树德中学 姓名:黄静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杰作。本文选编在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都是一些文艺随笔类文章。这类文章内涵丰富,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很少抒情。欣赏它们更多的不在于情感上得到愉悦,而在于智性上得到满足。学生如果领会了每篇课文阐述的问题或道理,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他们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能达到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目的,甚至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课文中跳出来,总结出普遍意义。并以此解释其它事物,从已知推出新知,达到新的境界。 《读<伊索寓言>》是被人们誉为“正直而圆通 的学者”、“二十世纪最具智慧头颅”的钱钟书先生所作。此文是一篇把深邃睿智的思想蕴含在看似矛盾、看似悖论的议论文字中的读后感。文章主体以九则寓言为例,却不是对《伊索寓言》的正面解读,而是采用了或补充、或引申、或“反对”的形式,对九则寓言进行了新的解读,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文章的写作融入了钱先生丰富的人生体验,反映了他一双洞察世态的敏锐眼光、愤世嫉俗的机智和勇气。大量使用的反语、讽刺等艺术手法造成独特的幽默风格,的确令人解颐,令人深思,令人赞叹不已。 2、学情分析 《读〈伊索寓言〉》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学习这 课之前,学生已在第一课《咬文嚼字》中初步懂得,文艺随笔类文章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深入体会、质疑解难、研究探讨”等基本方法才能理解蕴藏在里面的深刻意思,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是,作者对于生活中的种种花招、心机、伎俩等“世相人心”的深刻体察,以及那些或谈天说地、或引经据典、或浮想联翩、或嬉笑怒骂,看似轻松随意实则发人深省的文字叙述,要让十五六岁的学生来理解难度未免是挺大的。因此,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引起他们探讨生活、人生的兴趣,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再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并且运用前一篇文章中掌握到的方法,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进入钱先生的思想轨道,与之交流,与之碰撞。 二、教学目标 借助文章的主体内容———伊索寓言,理清思路、把握文脉。 在反复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通过巧抓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文中深刻丰富的文句内涵,领会作者新颖独到的见解,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场景或言论,培养自己多角度看社会、看人事的能力。 加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做一个文明诚信的人、一个拥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我曾和02、05两 届学生一起学习过,这次是第三次为此文进行设计。前两次的设计往往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研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即逐一分析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新看法,目的是想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通过大量故事的阅读引发学生理解文章深刻内涵的兴趣。兴趣的确是激发了,规律的确遵循了,然而一节课下来总感觉烦琐而单调,尤为严重的是,剩下的二课时———对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研习(探讨文章的主旨)是沉闷而压抑的,找不到兴奋点、找不到亮点。因此,本次设计想打破常规授课顺序,走一条既有趣味点,又有思考点的路子,特意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①故事导入②相关作家作品介绍③整体感知:理思路、明文脉④品读探究第一部分内容,并选用九则故事中的两例来体会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⑤进一步探讨文章思路,把握第一部分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第二课时主旨的把握作好铺垫。总的来说,这个设计意在体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齐抓共管”的培养模式,体现“由整体到局部,在局部中有整体、由概括理解到品味探究”的阅读思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