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贤纳才建功立业之心。 鉴赏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目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许劭 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 — 周瑜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 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 — 裴松之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 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易中天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 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曹操是一 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人物评价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郡 (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 作为军事家:指挥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理论 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 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 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 章”。风格苍劲悲凉。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 灾难。如《蒿里行》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 《短歌行》。……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 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燕唱和,形成了 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知人论世 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 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 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 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 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场、刘桢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 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 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 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 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 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 中国。 当时曹操已经54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 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 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 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 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 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 行 飞 写作背景 题解: 什么叫短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 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 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热烈奔放,慷慨激昂; 短歌的节奏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 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诗歌体裁 诗歌体裁 关于“乐府”和“歌行体” 乐府: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 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搜 集整理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 起的一种现实主义风格的新诗体。 歌行,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 乐府诗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就歌词音节(歌声)长短而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