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学习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磨”的用法(如果诗中有涉及)。 能够解释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借助图画、注释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诗歌描绘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歌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目标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语的解释。 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 重点难点 峨眉山月歌 目 录 识诗人 壹 明诗意 贰 赏诗句悟诗情 叁 总结拓展 肆 峨眉山月歌 第一部分 识诗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西域,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当时,他怀着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青少年时期曾经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知识链接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第二部分 明诗意 读诗歌,断诗句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qiāng yú 明诗意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③影:月光的影子。④平羌: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峨眉山①月半轮秋②,影③入平羌④江水流。 译文: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光的影子倒映在青衣江上,随着江水流动。 明诗意 ①今夜。②发:出发。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④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湖北两省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⑤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⑥下:顺流而下。⑦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夜①发②清溪③向三峡④,思君⑤不见下⑥渝州⑦。 译文:今夜从清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奔去,想你却难见面,只能依依不舍顺流去往渝州。 峨眉山月歌 第三部分 赏诗句悟诗情 赏诗句 解析:情景交融,借用景色之美衬托出思友之情。起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时令。 “秋”颇能显出月色之清美。“半轮” 颇有青山吐月之境。次句写月色。“入”“流” 既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诗句 解析:三、四句实写诗人的行程,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情深境美,令人陶醉。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了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秋夜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情感抒发。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