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谁创办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的目的是什么?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背景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3年 二次 革命 1915—1916年 护国 运动 1917—1918年 第一次 护法运动 第二次 护法运动 1921—1922年 失败 初步成功 失败 失败 经过多次同北洋军阀的斗争,孙中山得到什么认识? 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孙中山 孙中山: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孙中山认为谁能帮助中国革命? 共产国际。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1923年6月 1.中共三大 (1)时间: (2)内容: (二)合作过程 2.国民党一大 (二)合作过程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国。 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编自《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新三民主义 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革命任务。 ◎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2.国民党一大 (二)合作过程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孙中山: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根据材料分析黄埔军校创办的作用。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从1924年到1927年,黄埔军校培养了6期共12 000多名毕业生,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时间: (2)地点: (3)负责人: 1924年5月 广州 孙中山(总理) 蒋介石(校长)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3.黄埔军校的创办 (二)合作过程 时间 目的 对象 战场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一)北伐战争的主要经过 1926—1927年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 ◎北伐战争形势图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著名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英雄军队: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叶挺(1896—1946) 叶挺,广东惠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孙中山侍卫营营长。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战争形势图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农民运动 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