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GEO PP 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 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 12 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一般在地壳产生。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为震中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地震和地震波 2、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 类型 传播速度 所通过物体的性质 地物表现 纵波(P) 横波(S) 上下震动 左右摇晃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活动 分组讨论 当地震发生时,以下场景该如何防震减灾? 1.家里 2.学校 3.公共场所 4.户外或野外 活动 首次按判断:近震、远震,强震或弱震 上下颠簸 较近 水平摇晃 较远 颠簸活摇晃越强说明地震震级越大 应根据真情选择避险方式 远震且不是很强烈,应就地避险,等平静后,视情况撤离。 近震但很强烈,先就地避险,等平静后撤离,以防后续可能发生更大地震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当能感到水平晃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分界面 厚度 特 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km 约2800km 约3400km ①地壳是一个连续的圈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地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从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 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地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者熔融状态。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变慢,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活动 地壳:地壳是 以下、 以上的 外壳。 (1)说出地壳的厚度有什么规律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较薄 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k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km,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球表面 莫霍面 固体 活动 (2)地壳可分为哪两层 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只存在于 大陆 上。 下层:硅镁层,连续,存在于 大陆 和 大洋 底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特别提醒: ①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 ②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层成为硅铝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