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43260

2.1 藻类、植物和动物 同步教案(9课时)冀少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

日期:2025-04-04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1441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9课时,上册,七年级,2024,少版,藻类
  • cover
第一章 藻类、植物和动物 一、章节学习主题 本章节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涵盖了生物的主要类群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 1.内容的课标分析 本章节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说明生物的不同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认同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2.本章节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节包括《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四节内容。课本在安排各节内容时,大致按照动植物进化的顺序介绍生物的类群,同时也考虑了类群之间的共同点,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类群放在一节合并介绍。课本在各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开放性。对于每个类群,课本基本上都是从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三、章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对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过初步介绍,学生对常见的动物及其所属类群有了初步认识。 已有经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期的理性认识有一定帮助。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推理能力。 已有情感:在学生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关注各类群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四、章节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进而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习惯。 探究实践: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制作鸟的双重呼吸的模型,形成物化成果。 态度责任:主动宣传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 《藻类、植物和动物》章节学习概览 课时 内容 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 第1课时 藻类 通过对水绵和海带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第2课时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 第3课时 种子植物 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描述油松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总结被子植物分布广泛的原因 第4课时 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 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5课时 节肢动物 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6课时 鱼类 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鱼类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7课时 两栖类和爬行类 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