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5333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记铭说志四篇》之《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3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长春,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记铭说志四篇
  • cover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好。个别学生有困难。 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过程 【导入】 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讲授】 1、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 出卷网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 出卷网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 出卷网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 出卷网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