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活动过程 (1)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2)哪些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3)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 1.提出问题 活动过程 2.划分研究小组 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一个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一个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主题分别进行研究。其中,“中华文明形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可以再细分为3个小组: (1)“文明社会标志1组———私有制”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 (2)“文明社会标志2组———阶级”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 (3)“文明社会标志3组———国家的产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 活动过程 两个小组成员通过图书、网络、博物馆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论证这些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联系。 3.搜集资料,展开分析和探讨 各小组派出代表,按照各组所研究考古遗址的信息绘制图表,其中应包含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时间过程、地理分布情况、代表性迹和遗物等基本信息。 4.绘制图表 活动过程 5.举办成果交流活动 首先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小组间进行交流互动。然后全班同学结合各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图表展开讨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 活动过程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考古发现成果展示组】 1.万年奠基 玉蟾岩遗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玉蟾岩遗址发现于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先后2次对遗址进行发掘。考古专家发掘出的稻壳,在植物形态上已经区别于普通野生稻了,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最原始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期间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将其定名为“玉岩古栽培稻”。这一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在距今12000年前湘南就出现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稻作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的国家。 互动新授 在距今11500年的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14 粒炭化粟粒和1粒炭化委粒。经鉴定,粟粒在形态上已经具备了栽培菜的基本特征,这一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的国家。以上考古发现表明,1万多年前,稻作农业和聚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分别起源。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活动过程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是一处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现于2000年。该遗址出土了栽培稻和陶器石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农业的产生使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及周边农田 活动过程 距今约 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种植水稻、饲养家猪、酿酒、制作绿松石器,还发明了可以演奏乐曲的七孔骨笛,出现极少数规模较大、随玉器或绿松石器的基,贾湖墓已有明显分化,大慕随葬骨制“规矩”、龟甲、骨笛(骨律管)等“圣物”,而且其主人基本都是成年男性,推测当时已出现祭祀首领和普通人之间的分化,可能已经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 2.八千年起源 活动过程 总之,8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和西辽河流域出现了秩序并然的社会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因此,有理由将中华文明起源提前到距今8000 年以前,将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活动过程 3.六千年加速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缚藤条的骨耜出土于距今约 7000年的浙江余河姆渡遗址,是河姆渡人最主要的农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出土于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 活动过程 距今8000-6000年,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了淮河下游地区,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及燕山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