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通过梁思成先生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 力。详细阐述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九大特征,还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 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这不仅是一篇关于建 筑知识的科普文章,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佳作。通过学 习这篇教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 力。 二、学情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情分析显示,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对中国传统建筑虽 有基本认知,但对其深层特征和文化内涵了解不足。本文通过条理清晰的论述,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如屋顶、斗拱等特征,激发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同时,文中涉及的建筑学理论,如“文法”和“可译性”,也 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建筑审美,还 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梳理并归纳文章的观点。 2.品味科普类文章简洁、严谨、明晰的语言特色,并学会运用。学习作者善 用比喻说明问题的方法。 3.了解梁思成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学习作者严谨的求实态度, 提高自己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梳理并归纳文章的观点, 品味科普类文章简洁、严谨、明晰的语言特色,并学会运用。学习作者善用比喻 说明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梁思成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学习作者严谨 的求实态度,提高自己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首先,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图片,如中国黄鹤楼、法国埃菲尔 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丽江古城等,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 魅力。同时,可以提问学生:“你们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共同特 征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作者简介:梁 思 成 ( 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 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 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 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主要建筑作品有: 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等,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3.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 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 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 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 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 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在这一背景下,梁 思成于1954年7月写下这篇文章。 ( 二 ) 、 初 读 感 知 1. 读 准 字 音 墁 (màn) 地 屋 檩(lǐn) 柁墩(tuó dūn) 蚂 蚱(mà zha) 戗(qiàng) 兽 轩(xuān) 楼 斗 拱(gǒng) 接 榫(sǔn) 穹 窿(qióng lóng) 油 漆(qī) 水 榭(xiè) 点 缀(zhuì) 2.掌握词义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承托:承受托付。 妨碍: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文法:语法。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3 . 积 累 熟 语 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