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67610

单元检测卷(三)法律与教化(课件 学生版 答案版)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3-3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13542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必修,选择性,统编,历史,高中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卷(三)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B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4·江西九校联考)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会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上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民本思想进步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商代的迷信鬼神,神权色彩浓厚到西周提出“怀保小民”,反映了西周更关注人事的现实精神,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治国理念的进步,不属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范畴,排除C项;材料仅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并不属于近代民主主义的范畴,排除D项。 C 2.(2023·山东聊城高二期末)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乡八刑纠万民 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 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 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 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和重视刑罚的运用,由此可知当时教化与刑罚相辅相成,故选C项。 B 3.(2023·黑龙江大庆一模)韩非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由此可见,他强调(  ) 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 B.“法术势”的一体性 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 D.必须适时变革法令 解析 据材料“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可知韩非强调法的作用,同时根据“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他强调法术势三者应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强调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教化,排除A项;韩非强调帝王应该法术势相结合,是统治方式,不是统治目的,并非强调用法律笼络人心,排除C项;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材料并未涉及适时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D 4.(2024·北京高三入学考)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搁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这种变化是因为(  )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 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 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汉初相比,汉武帝时期死罪事件数量较多,这与汉武帝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求相吻合,强化了社会控制,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采用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是以儒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初与汉武帝时期刑狱的对比,与秦朝无关,排除C项。 B 5.(2023·广西钦州高二期末)《唐律》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官方对此解释说,“以威若力强买物,虽当价,犹笞五十”“即借衣服、器玩之属,经三十日不还者,坐赃论、罪止徒一年”。这表明《唐律》(  ) A.具有轻罪重罚特征 B.重视防范腐败风险 C.重视保护私有财物 D.遵循以礼入法原则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律》规定官员将监管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