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检测卷(四)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D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2024·湘豫名校联考)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解析 秦统一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统一之后则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辖,故选D项;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公元前214年秦朝已是统一国家,排除A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西北地区开始被纳入版图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 D 2.(2023·广西玉林高二期末)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其主要目的是( ) A.践行以和为贵思想 B.稳定边疆地区的开发 C.怀柔西南少数民族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据材料“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可知,汉武帝封夜郎王,允许少数民族的首领按照当地的习俗来进行权力继承,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思想,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以和为贵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而非开发,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怀柔的目的仍然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 D 3.(2023·福建漳州高二期末)公元216年,曹操要求内迁的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对其称臣,并将其留于邺城(曹魏都城)。此后,曹魏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居于六郡,“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由此得出曹魏安置南匈奴( ) A.阻断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B.助力于改土归流的实施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北方边境的稳定 解析 据材料可知,曹魏安置南匈奴并加强对他们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故选D项;曹魏对于南匈奴的安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匈奴的南下,但“阻断”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清雍正时起实行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曹魏对于南匈奴的安置,有利于游牧民族转向农耕文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材料仅涉及对于南匈奴的政治管理,没有明确经济生产模式,排除C项。 B 4.(2023·江西吉安高二期末)下图所示的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唐代墓葬。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出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了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据此推知,盛唐时期( ) A.骑马成为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B.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 D.尚武健身风气受到社会推崇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盛唐开放包容,民族交往频繁,“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反映了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生活风尚影响了汉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长安等地流行相同的社会风尚,体现唐朝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 A 5.(2023·山东威海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 D.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 解析 唐朝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