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元学习第三课时《破解相处之惑》--家人老师篇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在第一、二课时学完相处之后,紧跟本课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直面成长中与长辈交往时存在的困惑,增强与人共处的能力;另一方面,本课时与第四课时在帮助学生掌握应对相处之惑的有效策略后,将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不断扩大的交往圈,如何用相处的智慧去更好地优化自己的成长空间,从而引发第五课时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方面渴望能够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长辈更平等、民主地交往,另一方面,常常因存在代际差异、缺乏良性沟通方式等原因,导致在交往中发生矛盾,产生困惑。因此,本课时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困惑之源,探索解惑之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简要回顾与长辈交往的幸福瞬间,引导学生增强发现爱的能力,为本堂课奠定爱的情感基础。 2.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困惑,并对困惑进行分类归因及给出建议,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发掘困惑产生的机理,学会理性、全面地看待困惑的产生。 3.通过对同学们的困惑之信的回信和观看想对长辈说的话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与长辈的相处之惑的策略,总结与长辈交往的小技巧,理解在矛盾和冲突中也蕴藏着爱。 4.通过对自己的困惑进行回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解决自己的真实困惑,并学会感受爱、表达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相处之策 2.教学难点:分析相处之惑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前测反馈:成长空间中各成员的亲密度排序 呈现图片:部分学生与家人、老师的幸福合影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前测和亲身经历出发,引导学生感悟与长辈交往的幸福,为本堂课奠定爱的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析·相处之惑 播放视频:《我的相处之惑》 视频后,教师呈现从学生采访、课前测中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9条困惑,向同学示范对其中的部分困惑进行归类与归因。 学生小组合作:归类困惑,分析产生原因,并针对其中一类困惑,给出两条建议。 呈现教师的困惑:有的同学喜欢老师多多鼓励大家,有的同学希望老师要严厉地批评犯错误的同学。老师要怎么做才能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老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困惑?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帮助老师解答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困惑的归类归因,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发掘困惑产生的机理,并给出相应建议,为下一环节相处之策的探索奠定基础。通过帮助老师解答困惑,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 (三)环节二:探·相处之策 学生小组活动:随机抽取一封困惑来信,在回信中提供解决困惑的具体可行的策略。 播放视频:《家人、老师,我想对您说》 总结提升:家庭、学校,是讲理的地方,更是讲爱的地方,在和长辈交往中,我们要主动表达自己对爱的需要,表露自己对长辈的爱,同时也要发现、品味、感恩长辈给予我们的爱,掌握与长辈交往的策略,这样相处的困惑,也可以转化为相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对困惑之信的回信,探索化解相处之惑的策略。通过观看对长辈想说的话的视频,学会在产生困惑时,把关注点从烦恼的情绪转化为对爱的发现与感受,让相处之惑变成相处之乐。 (四)课后任务 用课堂中探索的相处之策,帮助自己破解课前测中自己的相处之惑,并留下爱的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