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70821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0-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8934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课,正面战场,抗战,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以铁路交通视角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正面战场的抗战》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20课。从课程标准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从基本史实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十四年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抗战历时十四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既独立又协同作战;后期,中国抗战还得到世界反法西斯西同盟的援助,最终取得胜利;中华民族这一旗帜下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巨大牺牲和贡献。从教材内容看,编者按时序叙述了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这四个关联战役。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著名战役,万家岭大捷是保卫大武汉的经典战役,二者与平型关大捷一道被叶挺将军誉为“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第三次长沙会战和豫湘桂战役都是进入相持阶段后的战役。所不同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相持阶段前期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振奋士气,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而豫湘桂战役爆发在相持阶段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不利于中华民族的抗战。总体来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体现出中国军队视民族存亡为己任、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其对历史信息的获取途径除课本之外,一般还有课外书和影视剧。后者因史观差异而参差不齐,有的是按唯物史观拍摄,基本反映了客观史实;有的则是歪曲事实的“神剧”。那些将艰难抗战娱乐化的影视剧,往往严重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习本课的一个重要社会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本清源,认识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唯物地认识历史。本课涉及到的重要会战地点有台儿庄、徐州、武汉、万家岭、长沙等地,要结合好地图,认识发生的时空,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这个学科工具来认识探讨历史问题。2020年距离1945年有75年的历史,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涉世不深的八年级学生理解75年前的事有一定难度,得用适当的文字、数据、图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以料证史”、“以史证史”。对史料的分析就是历史解释的过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对培养学生学习“证据意识”、“论从史出”等治史方法大有裨益,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锻炼了历史洞察、表达等能力。洗雪百年国耻的抗战胜利,是中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换来的。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是爱国精神的最高表现。所以,学习此课,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到抗战不易,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落实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万家岭大捷及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通过研读材料,理解不同历史解释、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锻炼具体时空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