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教学思考 摘要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 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 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使学生能客观、 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 从历史的和发展的两个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时代性 1991 年,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高高飘扬了七十多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 当年列宁承诺的面包有了, 可苏联却不在了。福山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死亡, 共产主义已死亡”。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 这一问题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难以回避的问题。笔者曾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为上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 并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在学生上交的诸多问题中, 就包括 “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的呢?”“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还有指导作用?”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切中了教学的重点, 即“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只有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 才能使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强音, 认同其作为指导思想的意义。但这一问题又较难把握,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紧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 作为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突破口。通过创设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从历史的和发展的两方面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 认识其在历史与当下的重要价值。 问题一、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教材分析 教材单元引言中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高一学生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不易的,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来解决该问题。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作为资产阶级的先觉者和工人命运的同情者,他们认识到私有制、 竞争是资本主义的病根,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却未找到实现蓝图的路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才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结合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因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共产党宣言》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我们可从《共产党宣言》中查找素材,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教学策略 首先,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必然历史过程。 材料一: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 通过呈现材料一,向学生说明资产阶级产生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人的生活状况下滑了。 材料二:在英国,有的工人家庭祖孙三辈人挤在一间矮小的房屋里。兰开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 通过讲述英国工人的生活,说明在资产阶级新社会工人的生活却变得贫困。 材料三: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资产阶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使工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