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80898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0-0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22359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6课。从第二单元开始,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逐渐清晰,即中国人民的前赴后继抗争行动和列强侵略加剧使中国深陷民族危机两线交织。本课承上启下,承接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历史背景,为戊戌变法发起的主要历史原因。下接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本课主要展现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试图改革封建专制的戊戌变法运动。教材内容时间线索较为清晰,分为两个子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序幕,即公车上书的历史事件和维新派创办报刊学会的主要史事,在该子目中要注意联系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公车上书这一关键历史事件,以及维新派创办报刊的影响和目的。第二子目主要讲述百日维新的过程和内容,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要联系“相关史事”强调戊戌六君子的爱国牺牲事迹,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根据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因此本课设计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上,而难点则是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重点部分,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梳理公车上书、变法内容,同时多展现当时历史人物的言行,避免讲述的枯燥,帮助学生从生动的“人”的视角来了解戊戌变法;难点部分,则是通过具体的“侯官严复”与《天演论》的例子,以及维新派创办报刊的事迹,帮助学生从了解具体史事到理解抽象意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通过前课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背景已经具备一定了解。以及,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从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之间的相关联系。另一方面,初中八年级初步开始学历史,对于生僻字、文言文部分依旧需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材料内容。同时,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尚处于构建阶段,学生对于复杂历史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较为不足,应当注意用生动、具体的图片或者历史故事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避免学生生搬硬套历史结论。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总体目标:通过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认识变法带来的意义和存在的局限性。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复习与梳理,和对严复《救亡决论》等史料的解读,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和变法的主要内容。3.通过了解公车上书、维新派创办报刊和学会、戊戌政变等史事,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戊戌变法运动,理解变法运动的发展进程是复杂曲折的,培养唯物史观。4.通过对文字、表格等材料进行掌握和分析,联系维新派创办报刊、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具体史事,对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局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中维新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而进行的努力和牺牲,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外国列强、对内变法改革的决心,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严复从海军转向涉猎思想与翻译、戊戌六君子为变法牺牲的事迹,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从侯官严复谈起一、展示课本关于严复的“人物扫描”。提问:为什么称严复是“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