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知识体系】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汉朝设有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唐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元朝设有帝师、宣政院等机构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明朝的礼部、提督四夷馆、五军都督府等分掌边疆民族的相关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专理蒙古等民族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的鲜明特点 C.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有效传承 D.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A 2.以下是某朝形势图,该朝在①地区采取 的措施( ???) A.有效管理了西域地区 B.保障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C.迫使北匈奴西迁远方 D.防范了蒙古对中原的袭扰 B 河西四郡:“煌酒张威” 时期 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 发展历程 秦朝 设 等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 ;南抚夷、越,设 郡、桂林郡、 等 形成 汉 设 管理民族事务;采取和亲和 手段;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在边疆推行 政策 发展 隋唐 设立 管辖边疆地区、实行 政策、册封 等 空前发展 宋朝 宋朝先后与 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 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 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 过 继续发展 元朝 结束 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全国 ;元朝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 政策 新发展 明清 ①明朝:在中央除礼部、 外,另设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东北、西北、西南等 地区的管辖②清朝: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册封 和班禅、设 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 将军;“改土归流”);反抗外来侵略与维护 相结合 巩固基本奠定版图 典客、典属国 长城 南海 象郡 大鸿胪 战争 屯戍 机构 和亲 少数民族首领 辽、西夏、金 中原王朝 割据、争战 中断 唐末五代 统一 行汉法 差别对待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翻译人才 边疆 达赖 西宁 伊犁 国家统一 材料: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被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举措:军事打击,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等。 东汉班固著,记载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石刻发现于蒙古国中戈壁省 3.汉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大臣晁错上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