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乒乓球复原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 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3.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5.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 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乒乓球、乒乓球拍、热水、烧杯;铜球与铜环、酒精灯。 小组:针筒、软塞、热水、烧杯;烧瓶。 2.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有哪个同学会打乒乓球吗? 生:我!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 生:老师这个乒乓球是瘪的,不好颠。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将这个瘪的乒乓球复原吗? 生1:捏回来。 生2:给乒乓球打气。 生3:将乒乓球放在热水里。 师:到底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来试一试。 2.假设 师:我们先将瘪的乒乓球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内倒热水。一起观察,发生了什么? 生: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凸出来了,慢慢复原了。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是太棒了!为什么接触热水后,乒乓球就能恢复原样呢? 生:乒乓球里面是空气。 师:为什么乒乓球里面有空气接触热水就能复原呢? 生:因为有空气受热后空气就会变大,就把乒乓球顶起来了。 师:你们同意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3.观察 师:为了帮你们更好地设计实验,老师准备了包括针筒在内的一些实验材料。请大家先认真观察针筒的构造,并想一想如何使用它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观察针筒) 师:观察时间到,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结构可能具有哪些功能? 生1:我发现针筒有一个可以拉出来、压进去的活塞,我觉得这个活塞可以将空气从前面的小孔吸进去或放出来。 生2:活塞可以拔出来,上面有一个大口,下面有一个小口。 生3:活塞一般是不能拔出来的,就是用来堵住大口的,所以针筒只有一个出入口,就是下面的小口。 生4:我发现针筒上有刻度,我觉得能帮助我们判断吸入或排出了多少的空气。 师:大家的推断有理有据,非常棒。如果我们想验证空气受热后会不会变大,我们还能让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吗? 生: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是原来的空气变大了,还是新进去了空气。 师:非常有道理。就像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乒乓球本身并没有进去空气一样。那我们怎么不上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呢? 生:活塞是密封的,只要把下面的小孔用东西堵结实就行了。 师:说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段介绍实验方法的视频,看看和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板画:针筒放入热水) (此处可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视频文案如下) 将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全部排出。 左手抓住针筒下方,右手拉出活塞,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 做好标记,记录数据。 用软塞将针筒的排气口塞住,确保不漏气。 将针筒放入热水中,使得热水没过空气柱,却不超过针筒的顶部。 仔细观察活塞的变化,标记或记录数据。 师:实验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研讨 师:时间到,请将材料归回材料区。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PPT展现出句式“我发现_____,说明_____。”) 生1:我发现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 生2:我发现活塞一开始指的是10,后来移动到了12,说明里面的空气变多了。 生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们已经用软塞将口堵住了,空气进不去。我认为,应该是空气受热变大了。 (板书学生关键词:受热开始移动;活塞10→12;堵住排气口→空气无法进出) 师:我们来整理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在针筒接触到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