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人体的呼吸的第2课时———气体交换 教材分析: 本章围绕“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的主题,介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及人体的呼吸、排泄、体内的物质运输、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生命活动过程。 第二节《人体的呼吸》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讲述肺的结构和功能时,重点讲清肺泡的结构、肺泡和其周围毛细血管的关系,并从肺泡的数量和总面积角度,理解人体肺泡交换气体的能力。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气体交换中涉及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为第三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学习做了铺垫和准备。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比较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为“吸入气和呼出气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的活动探究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同时,学生通过初一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学习,对“吸入气和呼出气成分的不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把有关气体成分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氧气的助燃性、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还涉及到气体的收集等课外知识;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气体扩散的例子,学生已知气体扩散的原理,但气体在体内的利用和转化对学生而言是未知的和神秘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呼出气和吸入气的成分变化 (2)理解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3)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 (1)通过活动,掌握鉴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简易方法。 (2)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比较人体呼出气和吸入气的成分差异。 (3)通过参与讨论,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过程。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思想。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通过吸入气和呼出气的成分差异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通过设计气体交换实验,明白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转化,让学生关注自己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人体内气体的交换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相互转化 教学器材准备: 集气瓶、水槽(带水)、玻璃管、毛玻璃片、洗耳球、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火柴、燃烧匙、花露水、自制动脉血和静脉血转化实验面板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在前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呼吸运动。请问:呼吸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呼吸道是空气进入人体的通道,外界的新鲜空气经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在肺的每根细支气管的末端都有一串气囊结构,每个气囊由许多的肺泡构成。请问:肺泡的哪些特点使肺泡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呢?人体肺泡内气体与大气的交换依靠呼吸运动来完成,呼、吸气时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大家把手放在胸部,做腹部上下起伏运动,体验肋骨收缩、舒张时胸廓的变化以及膈肌运动时胸廓的变化,并填空根据吸气运动概括呼气运动 肺、呼吸道、呼吸肌(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2)肺泡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吸气:肋间外肌、膈肌_____→肋骨向上向外移,膈肌顶部下降→导致胸廓前后径、上下径_____→胸腔容积_____→肺随之扩张→导致肺内气压_____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