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要点夯实 知识点一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七上P80-83) 1.赤壁之战: (1)背景: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破坏。 ②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东汉末年) (3)交战双方:曹军VS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发展措施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开发江东,造船业、海外贸易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知识点二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迁徙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七上P85-92) 1.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西晋兴亡 ①建立: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263年魏灭蜀)③衰落:晋惠帝时“八王之乱”,西晋衰落,中原人口南迁④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东晋兴亡 ①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②兴盛:淝水之战打败前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③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④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东晋政权,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的15个主要的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秦晋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战 南朝 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相继更替,都定都建康,统称“南朝” 北朝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的局面。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灭北齐。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均在北方,统称“北朝” 2.人口迁徙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口迁徙 概况 ①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②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西晋八王之乱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影响 ①少数民族内迁,促进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发展②中原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①经济: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根本原因)②政治: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③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影响 南方社会经济由落后到迅速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94-96) 1.背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迁都洛阳,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汉化。 ①说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4.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5.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四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七上P97-101) 1.北方农业技术成就: (1)成就: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4)精神:突显中国古代科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