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03162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 第二章酸与碱《进阶培优》(120分制)

日期:2025-05-0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4049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华师大,科学,第二章,进阶培优,120分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九上科学进阶培优 第二章 酸与碱 班级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 分数_____ 一、选择题(每空3分,总计45分) 1. 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进行推理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酸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2. 已知:Cu+H2SO4(浓)CuSO4+SO2+H2O,为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观察到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脱脂棉团变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下移动铜丝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全部由+6价变成+4价 C.鼓气球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产生的气体赶到脱脂棉团和氢氧化钠溶液中 D.脱脂棉团变色的现象说明SO2和CO2化学性质类似,溶于水都能生成酸性物质 3.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某同学对(甲)(乙)(丙)(丁)区域相对应的内容填写正确的是( ) A.(甲):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乙):跟所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丙):由氢、氧原子组成 D.(丁):可以用于制取氧气 4. 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5mL,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B.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C.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D.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5. 表面布满铁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说明还没有开始化学反应 B.bc段的化学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C.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D.d点时恰好完全反应,且d点温度高于a点 6. 如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连线两端的物质常温下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分别属于碱、盐、酸 B.X和Z可以是Al2O3和CaCl2 C.Y和Z可以是Na2CO3和Ca(OH)2 D.X和Y可以是NaCl和NaOH 7. 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分别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等体积、足量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K1、K2,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Ⅱ中的短导管可使集气瓶内外的气压保持一致 B.Ⅱ中的氯化钙溶液有较多量进入Ⅰ中,且溶液变浑浊,证明氢氧化钠能与CO2反应 C.该实验还能验证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D.实验后,Ⅲ中溶液中溶质只有CaCl2 8.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用足量的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整个过程中,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室中主要涉及两个化学反应 D.“反应并分离”的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9. “宏观一微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