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05888

2.2《 红烛》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325326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红烛,课件,22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红 烛 闻一多 何谓意与象 意象特点 意:创作者的情感、情绪或哲理。 象:作品中的物象。 意象是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 创作主体经过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物象, 其独特的情感是选择客观景物的基础。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时,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旷达乐观) 2.林断山明竹隐,乱蝉衰草小池塘。(凄清苍凉) 3.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舒爽轻快)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苦闷) 5.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深微幽隐) 意象解构 其实在诗歌创作中除了选取不同景物来表达情感外,还可以用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这种方法被称为“意象解构”。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 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后面讲)。 意象解构 李商隐《无题》:泪、灰。 闻一多《红烛》:红、光、泪、灰。 意象解构 而我们要懂得意象的象征义,就要尽量用到什么方法? 知人论世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知人论世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知人论世 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在我们了解相关背景后,我们一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