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15964

24.《司马光》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日期:2024-10-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31225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司马光,教学设计,课时
  • cover
24.司马光 《司马光》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会认“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2课时 1.会认“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1.教师引导: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预设: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纂者。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家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引出课题。 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听老师范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司 跌 皆 弃 持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 (2)指名读生字、新词,师生互评。 4.书写指导 (1)出示课文会写字,学生齐读,并组词。 (2)着重分析指导“庭、登、跌、弃、持”。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庭”:半包围结构,“广”的撇为竖撇;“廴”捺宜平些。 “登”:上下结构,横撇、捺舒展;“豆”上横短,下横长。 “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靠上;右部撇捺舒展。 “弃”:上下结构,“”的横与“廾”的横相比要短些;竖为悬针竖。 “持”:左右结构,“寺”的“土”下横稍长,“寸”竖钩稍偏右。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可同桌互相讨论字词意思)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然后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3.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 【戏】游戏。 【一儿】一个小孩。 【登】爬上。 【弃】抛弃,放弃。 【去】离开。 【持】握,拿,搬起。 【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 【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 【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 【得活】得以存活。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