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21102

【新课标】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日期:2024-10-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3540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新课标,6课,戊戌变法,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情境导入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变 往哪变?谁来变?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核心素养时代情境式新教学同步精品专辑 第6课 戊戌变法 情境导入 素养目标 素养探究 考点突破 思维创新 素养提升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素养目标 01 02 03 阅读史料,了解戊戌变法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了解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以及各地的重要报纸,了解维新派早期的活动。 时空史观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标解读 ①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②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列举戊戍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结合相关评论,分析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 通过学习谭嗣同等戊戍六君子的事迹,感悟他们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精神。 素养探究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问题一:阅读课本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人物、目的、内容、结果、影响? 1.时间: 2.背景: 3.领导人: 4.核心内容(目的): 5.在位皇帝: 6.影响: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光绪帝。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1879年 1882年 1888年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 讲学、著书 1895年 进京参加会试 联合各省1 300多名 举人齐聚松筠庵, “公车上书” 1893年 游香港,接触西方文化 研读西方国家进步的原因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变法改良的主张 失败 汉朝时公家用车马接送赴京应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入京应试的举人的代称。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请愿对社会的影响极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又做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素养探究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宣传维新变法 问题二:结合材料概括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开展了的活动,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严复 活动 影响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作用: 素养探究二 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背景 问题一:结合材料概括戊戌变法爆发的背景、目的、性质 材料一 1898年的春天对清政府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春天。……但因德国侵占胶州湾而引起的瓜分狂潮打破了统治集团这种“从容展布”,渐进变法的梦想,统治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出,西方各国并不希望中国“振兴”。时不我待,变法还是亡国?这是一个不得不迅速回答的问题。 ———蔡乐苏等主编《戊戌变法史述论稿》 材料二 “五帝三王, 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 光绪皇帝 (1871—1908) 背景 目的 标志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