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24624

纲要上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0-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18706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经济,格式,教学设计,文化,政治
  • cover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索 认知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在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中走向适应与建构的倾向”。基于此,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需要使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对思维技能的训练也必须穿插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报刊史料可以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思维技能的训练。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所以,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过程结合在一起。学生需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去分析所学知识。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民国报刊史料可帮助构建新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获取对民国报刊史料的认知,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的历史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历史人物,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还能细细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增强对历史的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本课上承《辛亥革命》,下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要求能够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走向,理解孕育的新曙光,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背景。本节课共设置了四个子目,分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时间跨度为1912———1928年。前两个子目主要讲授民国初年的政治情况,第三子目主要讲授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情况,第四子目主要讲授民国初年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新文化运动为主)。本节课的概念与知识点包括:“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北洋军阀、“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中国参加一战与华工赴欧、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等。本节课历史事件众多,线索纷杂,将旧版教材中三节课的内容融汇为一节课,课堂的知识和思维容量较大。本节课的设计并不按照子目的逻辑进行讲授,而是将课程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讲授,条理更加清晰。同时加大了民国报刊在史料中的整合与运用,促进学生思考历史与报刊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研读史料,增进对报刊这一史料的理解。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解读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但较为肤浅,不够深刻;对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几乎没有涉及,比较陌生。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材和材料概括分析出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