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分散的世界 局部的交流 整体的世界 全球的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破界·联通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壹破界:跨山越海,互动通达 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邻近地区 大陆内部 洲际交流有限 物种较少 陆上交通为主 全球交流 种类更丰富 联通互补海陆交通 欧洲人主导 根据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地图及教材前两目(8-11页)将参与交流的物种补充完整? 美洲 地区 其他 地区 等 粮食: 水果: 蔬菜: 经济作物: 禽畜: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 小麦 大麦 水稻等 苹果 葡萄 甜橙 柠檬等 黄瓜 豌豆等 甘蔗 茶 咖啡等 鸡 牛 驴 马 猪 羊等 指出材料1及图组的史料类型?对研究食物物种传播交流具有什么价值?说明了什么? ◎图组: 英国医生约翰·杰勒德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 16世纪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材料1: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 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母的比公的更好;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前来的每一艘船都应该带上公驴和母驴、母马,以便运输重物和干地里的活。 ◎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 史料类别 研究价值 材料1 图组 历史信件表明小麦等物种已经传入美洲,可用于研究传入美洲的物种的时间、种类 历史画作表明马铃薯等已从美洲外传,可用于研究美洲物种的外传 史料从不同领域和角度相对客观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打破空间界限,实现全球交流的情形 文献史料 图像史料 指出材料1及图组的史料类型?对研究食物物种传播交流具有什么价值?说明了什么? 贰破界:祛除误解,由衷接纳 根据表格及地图呈现的时空信息,推断哪些地区较早引入了玉米?玉米向哪些方向传播?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 河南 江苏 甘肃 云南 福建 浙江 广东 山东 陕西 嘉靖十年(1531) 嘉靖二十二年(1543)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 万历元年(1573) 万历七年(1579) 隆庆、万历之际 万历二十五年(1597) 直隶 湖北 山西 江西 辽宁 湖南 四川 台湾 贵州 安徽 天启二年(1622) 康熙八年(1669) 康熙十一年(1672) 康熙十二年(1673)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康熙五十六年(1717) 康熙五十七年(1718) 雍正年间 ◎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整理绘制 (2023·山东潍坊高三上期末·16) 特征:传播时间长 传播路径多 传播范围广 ◎材料组2 左图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玉米图,其中记载: 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右图【清】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著有《植物名实图考》,其中记载: (玉米)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 两幅玉米图哪个更符合你印象里的玉米?两幅玉米图及配文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陌生误解 接受改良 药用、观赏 食用 打破观念界限 ◎材料组3: 要努力说服农民无论如何不要轻视这种植物(马铃薯),它还对任何牲畜都有特别的价值,在歉收年份它是人们主要食物来源。 ◎[法]农学家阿狄·蒙梭《农业原理》(176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清】袁景晖《建始县志》(1841,湖北) 结合所学和材料思考食物物种的空间阻隔和观念界限被逐渐被打破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