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 15 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设计 1. 指导依据说明及整体设计思路 指导依据: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的内容要求、学 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对本课教材内容整合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视 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在教 学中要注重情境的构建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整合已有知识点、观点、情感态 度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历史学科独特的 趣味性与厚重感。 设计思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文物保护与研究的传统,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充分肯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国加入公约后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重大的成就;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所留下了丰富 多彩的世界文化遗产。 因此,本课教学立意确定为:,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二、国际共护———《世界遗产公约》 三、百花齐放———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2.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 认识 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 教材分析 单元位置:《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的 第 15 课,是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最后一课。 内容分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 遗迹与文化遗产)讲述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概况。第一子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利用主要介绍了各种历史遗迹构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历史上也留下了关于文物保护与研究 的传统以及中国是如何保护文物古迹的;二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介绍了该公约的制定 及其主要内容,中国加入公约后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取得的成就;三是各国 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列举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所留下的丰富多 彩的世界文化遗产。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国际合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的介绍, 点明“共享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的全册宗旨。本课在突出重难 点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前后知识的串联。 4.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通过第 14 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化传承的 各种载体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思维特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在经过初中和将近两 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后,他们能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学习方法,善于思考,思维能力有较 大提高,但学生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5.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 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探究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学生探 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 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培养有效解读材料、 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