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45705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53张PPT)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576199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登泰山记,课件,5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姚鼐 素养目标 高考导航 1.了解作者姚鼐和桐城派的相关知识,梳理并掌握本文相关文言知识。 2.梳理本文写作脉络,了解山水游记的文体特点和其中景与情的关系。 3.掌握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的写法。 1.从文言知识看:本课梳理的文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 2.从背诵看:本课是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尤其是描写泰山夕照和日出的语段要重点背诵。 3.从文章特色看:本课写景精妙,脉络清晰,同时重学问和考据,呈现出情景理统一的特色,是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壹 课前预习全解 题目解说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的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壮丽。 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 姚鼐继承同乡方苞( bāo)、刘大櫆(kuí)、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櫆、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偏于“阴柔”。其文章的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其诗有清拔淡远之致。 主要作品:《惜抱轩全集》。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方苞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雅洁”指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贰 文言知识全解 注释译文 泰山之阳①,汶水西②流;其③阴④,济水东流。阳谷⑤皆入汶,阴谷皆 入济。【当⑥其⑦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⑧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山南水北为阳,指泰山的南面 名作状,向西 指泰山 山北水南为阴,指泰山的北面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在 那(阳谷和阴谷) 判断句 注释译文 余以①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②京师乘③风雪,历④齐河、长清,穿 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⑤,至于⑥泰安。是⑦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由南麓⑧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⑨,其级七千有余。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12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共有七千多级。 在 从 冒着 经过 界限 到达 这 山脚 石阶 注释译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①以②入, 道少半③,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