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57926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2126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中外,解析,训练,优化,课时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杨炎规定,不分原住民和移民,一律按现在居住地立户籍,根据每家资产多少定出不同等级的户,确定应该缴纳的“户税”;再根据拥有多少土地,征收“地税”。除了“田亩之税”仍以谷物缴纳之外,其余各税改为以货币缴纳。这些改革措施( ) A.纳税时间趋向分散 B.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C.确立全新财政制度 D.有利农产品商品化 2.唐朝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这说明唐朝( ) A.门下省的权力最大 B.三省可以压制皇权 C.重视决策的正确性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唐朝用“四善二十七最”对官员进行考核,“四善”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对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考核结果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并可以“善”代“最”。这表明唐代官员的考核( ) A.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B.奖廉惩贪、赏罚分明 C.标准严格,程序完善 D.注重民意,倾听民声 4.韩愈前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于是,他采纳别人建议,找退休宰相郑余庆“行卷”以求推荐。郑余庆看到韩愈文章后,果真向上推荐。当年,韩愈考中进士。韩愈这段经历说明唐朝科举制度( ) A.本质上仍然是察举制 B.存在一定的弊端 C.奠定门阀政治的基础 D.有明显的进步性 5.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9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9 86 科举入仕% 7.91 20.53 37.29 33 71.88 8776 A.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 B.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 C.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D.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6.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7.如图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B.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C.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D.官员选拔方式改变 8.下表是唐代部分宦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阶层 群体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 11.11% 19.05% 形部侍郎 93,45 6.52% 0.00% 刑部尚书 95. 90% 3.28% 0.82% 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C.士旗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9.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 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10.有学者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由此可知,科举制 ( ) 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11.魏晋时期,吏部委州郡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州郡中正则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削弱了中央权威 B.缺乏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