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不少教育工作者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寻找各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意蕴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1.注重诗词的积累背诵,轻视感性体验 有些老师将古诗词教学等同于词语解释,即逐字逐句的把古诗词“译成”白话文。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破坏了诗的意境,还促使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的养成。我们试想下,当我们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中那份淡雅而动人心弦的境界岂不荡然无存是多么的可笑?可见,老师过度讲解反而使小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诗词基本都是押韵的,古代的识字课则多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不要求其立刻理解词义句意。当然,我们亦可借鉴,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其熟记诗词,对于诗词的“言外之意”可以留给学生慢慢体会。如郑燮《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样的诗句老师解释起来本来就困难,何况是要小学生去理解。 2.教师预设过多,限制学生思维发挥 在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当学生的理解与教师预设的不同时,教师就开始千方百计的引导、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教师本应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其实,诗词是凝聚着作者个性魅力的作品,学生的理解也可见仁见智,为什么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一定要引导分析出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没有了自由理解的权利,诗词理解对学生而一言,只能是死背答案,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3.缺乏理性思考,忽视诗词意境的领悟 诗词的意境深远悠长,景、情、理完美融合。但我们的许多诗词教学课满足于用形象思维再现画面,对诗词的赏析浅尝辄止。如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不加选择、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却未必是好事,尤其对诗词教学而言,往往适得其反。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如果在朗读后,就播放图片。那么,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制约,此后的所谓“品境”完全是在“品图”,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品味意境 诗词意境被破坏,学生又怎么能领略深藏其中的神韵呢? 4.不得不提的应试教育 虽说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但小学升初中依旧有考试,依旧有分数“测评”着老师和学校。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仍偏重于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忽略学生诗意的感受。教师的“教”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一面,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教师的“教”已不全是以塑造出“感性的人”为目的。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本课题组初步探索出了这套“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我们将会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还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之精致、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8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语文课程标准》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