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1《黄鹤楼》 难点名称 学会分析《黄鹤楼》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联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习品析重点语句写景的手法,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古今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背景透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4.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的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起,是诗人登楼向上远望后的联想,是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是虚景、写意。 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江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是实景、摹象。 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景随情动,情由景生。 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 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景。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是日景。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乡之情,是晚景。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课堂练习: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小结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