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论) 本课知识点: 1、认识的含义和认识的两个阶段 2、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征 3、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诗中“小时”对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为什么? 月球是受地球万有引力影响而围绕地球旋转的天然卫星,月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其近地点距离地球约为362,600公里,远地点距离地球约为405,400公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1.02公里/秒。月球与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5,000公里,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 (一)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获得途径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借助抽象思维获取 反映层面 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反映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认识阶段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与很多望“月”兴叹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探月工程令世界另眼相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实践 1.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观世界 ≠认识活动 注意: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2.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为什么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不能提前实现?这说明实践有何特征? 我国有计划有步骤步履不停地实施探月工程,这说明实践又有特征? 3. 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材料一:由于特殊的运行轨迹,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无法窥探的神秘之地。随着嫦娥四号、六号相继到来,月背的“庐山真面目”便开始展示于世人面前。 材料二:经过对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壤的科学分析,科学家发现了月球两面土壤的不同结构特征,打破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月球正、背面没有区别的猜想。 中国探月工程使人类逐步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说明实践对认识起什么作用? 通过对月球正背两面月壤的比对分析,打破了之前的猜想,这又能说明什么?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判断:“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明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根本途径);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比如读书。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要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西红柿原本长在美洲茂密的森林里,鲜红艳丽。当时人们认为鲜艳的浆果有剧毒,碰都不敢碰,给它取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16世纪时,英国一位公爵到美洲旅行,发现西红柿非常漂亮,就带回了英国,献给女王,并且告诉大家西红柿有毒,只能观赏,不能吃。 渐渐地,西红柿被广泛种植,但没人敢吃。到了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曾多次描绘西红柿,禁不住诱惑,打算尝试吃西红柿。他吃下西红柿后,躺在床上静静等待死亡降临。 …… 这个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中国的“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