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同步练习 1.1911年11月,袁世凯应召回京,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袁世凯,皇位的觊觎者,抵达了三年前自己被罢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000名士兵护卫,并被政府热情地接待。为了欢迎他的到来,政府发布了公告称京城附近的军队都由其掌控。”该描述内容反映出( ) A.袁世凯开始走上复辟帝制之路 B.英国积极支持袁世凯重掌军权 C.武昌起义导致清政府政局变动 D.清政府被袁世凯政治伎俩迷惑 2.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颁布的《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十二岁至十六岁之间,不限学历,只要聪颖,并稍通中国文理者。”清末新政期间,外务部于1902年规定:出国前必须有中学文化程度,以备出国后“精求专门之学”。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 ) A.以留学生作为选官的基础 B.开始推行留学救国的路线 C.调整留学政策以维护统治 D.中体西用思想出现新变化 3.民国初年,出现多种新现象,首先是“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其次是“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再次为“见面要鞠躬,称呼为先生”。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结束了专制体制 D.批判了传统道德 4.《苏报》创刊于1896年,初为“日商”报纸。1900年陈范接手后,开始“高唱保皇立宪之论”。1902年《苏报》特辟“学界风潮”,对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作连续报道。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又立即加以介绍推荐。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预备立宪暴露清廷本质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5.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厂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将( ) A.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B.扭转对外贸易逆差 C.实现工业的现代化 D.消除外来经济侵略 6.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图1):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 ) 图1 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 D.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7.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统帅曾国藩出任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要职的两江总督,此后数十年间,两江总督基本都被湘军势力把持。直到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才设法让两江地区脱离湘军势力。据此可知,清末新政( ) A.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试图挽救统治危机 D.强化了中央集权 8.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在这一谕旨下,各地方官员推动风俗改良运动,民间也自发创办不缠足会等组织,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为兴女学提供了基础。这反映了当时( ) A.不缠足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政府成为清末新政的主导 C.新政改革加快社会风俗改良 D.风俗改革颠覆了国人观念 9.1903年,邹容的 《革命军》出版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几于人手一册”“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糍饼以入,清关邮不能禁”。上述现象表明( ) A.民主革命成为大势所趋 B.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C.革命派的群众基础广泛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