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志愿者服务精神宣传 愿之所在 志之所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精神源于物质生活,会对物质生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研究志愿精神,发掘其中蕴含的理论与实践力量,对于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 01 什么是志愿精神 02 志愿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弘扬志愿精神重在抓落实 目录 01 什么是志愿精神 什么是志愿精神 01 02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 它形成于长期的志愿实践活动过程,是志愿服务意识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引领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领导人指出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这为我们科学准确理解志愿精神提供了指引。 什么是志愿精神 “奉献”是志愿服务的本质要求。志愿服务是一种自发自愿、不计报酬的活动。这就要求志愿者必须具备乐于奉献的品格,如果志愿者总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志愿活动将无法开展,志愿精神也将不复存在。 “友爱”是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是志愿活动中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志愿者从友爱的氛围中感受价值感和成就感,获得参与志愿活动的持久动力。服务对象则从志愿者的帮助和关爱中感受温暖、获得信心,不断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互助”是志愿服务的实现方式。志愿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帮助、志愿者之间的协作、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不断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志愿活动才能稳步推进。 “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目标任务。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服务对象也在获得帮助中取得自身进步的契机,使每个参与者通过志愿活动使自己变得更好,强化参与者投身志愿活动的诉求。 1 2 3 4 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内核,是我们理解志愿精神的关键。 什么是志愿精神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理解人,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化本质的规定为奉献精神提供了合法依据。国外进步公益理念同样包含着志愿精神的内容。 孟子曾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内容都包含了友爱、互助的思想。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把志愿精神表述为“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这与我国的志愿精神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儒家提倡仁爱 马克思主义中也包含志愿精神的要素 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底蕴。志愿精神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什么是志愿精神 1 2 3 4 我国实名志愿者人数已超过二点三亿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数量达九十八万个,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规模不断壮大。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相继出台,志愿服务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在志愿实践中,广大志愿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志愿精神不断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志愿精神的重要源泉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扶贫济困,扶弱助残。 02 志愿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表现。志愿精神作为人类的一种新的精神形式,蕴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