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88992

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30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6课,为什么,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思维能力:结合文章段落内容及结构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的写作技巧,掌握总分总式的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深刻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恰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都有不同的追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聆听罗素的回答! 一、走进作者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一生命途多舛、坎坷不断。正是由于童年遭遇的艰辛与孤寂,罗素尝尝独自一人在荒凉失修的花园中玩耍与思索,由此对自然、生活、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观其一生,即使生活艰辛,罗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追求知识与真理,坚决捍卫和平与正义,是公认的“未来时代的先知”、“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因此,罗素的一生又多姿多彩、璀璨夺目。可以看到,罗素虽饱经磨难,但他努力生活、不屈不挠、奋发进取,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像罗素这样的“大家”,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思考与回答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上述作者生平,走进文章,听一听罗素的答案。 二、领会全篇 请同学们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将通过内容提炼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考一考大家,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内容提炼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想象。就让我们走进文章,探探究竟,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段第一句便揭示了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我们发现,爱情、知识和同情心是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作者活着的精神动力。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深入了解罗素为何寻求这三种情感。 2.作者寻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段内容回答了这一问题,“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里明晰了作者寻求爱情的三个原因,作者用狂喜、欢愉、仙境等系列词语表达爱情的美好与神圣。 3.作者追求知识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段对此进行了说明,“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三个方面对应于知识的三个层次:人、自然以及社会,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4.爱情和知识如此美好,可以把作者引上云霄,他为何还拥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呢? 首先定位,在文中找到相关描述,正如第四段“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所言。接着,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同情心源自哪里,“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这意味着,由于作者看到了人世间种种疾苦,他渴望减轻人们所遭受的磨难,这些痛苦激起了作者的同情心。 经过上述四个问题,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明白了罗素为什么而活着,也懂得了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原因。接下来,同学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便更深刻地领会文章。 学习任务二:发散思维 1.在学习任务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