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8924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4-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4次 大小:2701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9课,两宋,政治,军事,导学案,答案
  • cover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北宋中期的重要改革,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新变化和重要影响。 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阅读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 2.北宋统治危机的主要表现 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概念阐释】 1.三司: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三司使包括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2.三衙: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3.四监司: (1)经略安抚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军事职能,兼有管边民 (2)转运使,俗称“漕司”。 掌握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3)提点刑狱司,主要是分割转运使的司法职能 (4)提举常平 ,简称“仓臣”,北宋熙宁初年设置,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4.官职差遣:北宋时为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在任官制度上采取官、职、差遣。“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虚衔,决定俸禄收入的多少。“职”只是一个荣誉虚职。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一般是临时性的,是拥有的实权。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任知州,知州才是实职。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担任。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出现冗官现象。 5.台谏合一:宋以前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御史主要负责监察大臣,谏官主要负责进言规谏。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谏官并不是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効大臣。二者虽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 6.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澶渊之盟达成后,宋辽帝以兄弟相称表明双方势均力敌;澶渊之盟订立后,北宋北部边防勉强获得了安定,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7.守内虚外: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守内虚外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后代有军阀仿效自己,黄袍加身而设立一项旨在维护皇家长久统治的治军国策。守内虚外是宋太祖吸取历史教训,结合当时的形势,苦思冥想而得出的一个解决方案。 【核心突破】 一、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和特点 (一)强干弱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财政,保证各州税赋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二)分化事权: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 2.地方:在路一级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监控地方各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三)崇文抑武 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长官。 2.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深化探究】王安石变法知识归纳与拓展 1.措施(1)富国之法 ①青苗法a.措施:每年夏秋两收前政府以低息贷借给农民钱或粮食,收获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率归还。b.作用: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