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8994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22741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时
  • cover
(课件网) 中国 古代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01 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02 03 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 材料1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 汉文帝言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材料3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西 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战 国 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 汉 朝 察举制 依据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九品中正制 1.背景: ⑴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⑵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家世、德才→家世 4.影响: 初期: ⑴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⑵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背景: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②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③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过程: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3.创新之处: ①选官方式: 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②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③选官原则: 公开开放公平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举子们可以不经地方官员和世族豪门的推荐,自己带着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材料直接去报名,只要身份证明合格即可参加考试。 破坏这种(阶级)制度的力量,要算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最大。直到……投牒自举……全国的寒畯,才真正和有特权的阶级,立于平等竞争的地位。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4.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②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①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②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片面应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