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49736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7次 大小:192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齐桓,文之事,之事,学案
  • cover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瞒,隐藏。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情形,表现形式。 D.天下之欲疾君者 疾: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通达。 解析 B项隐:痛惜、哀怜。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愿枉车骑过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彼且恶乎待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D.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解析 A项拜访;走过,经过。B项怎么;什么。C项道路;取道,经过。D项称王。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④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C.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解析 ①为:做。②为:连词,相当于“因为”。③见:看见。④见:介词,表被动。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彼恶知之 ②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B.①刑于寡妻 ②然后从而刑之 C.①弱不可以敌强 ②以弱天下之民 D.①其若是,又孰能御之 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解析 A项恶:怎么/不好。B项刑:通“型”,作榜样/处罚。C项弱:弱国/削弱。D项若:像。 答案 D 5.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是以后世无传焉,民未之闻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解析 A项为主谓倒装,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 A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6.下列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