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6-37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一课。本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是本单元的知基础,所以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乐器发声(正向)及停止声音(反向)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助学生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学生对声音有着一定的认识,知道如何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但不理解声音的产生的真实原理。本课从观察 质疑 实验 结论的步骤来贯通全课。通过观看乐器是如何发声的,初步知道乐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发声,接着质疑在外力作用下物体一定能发声吗?引出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所产生的现象如何,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下,物体发生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会相应停止。本课设计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并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真正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及现象。 【实验创新】 创新与传统实验的对比 1.书中出示了生活当中乐器发出声音的图片,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可观察到,乐器的发声是通过吹、拉、弹、敲等不同的外力让乐器产生声音的。接着就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和铁罐做发声实验并通过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创新之处:本设计在学生知道了用吹、拉、弹、敲等不同的外力可以让乐器产生声音之后,大胆地进行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都能发出声音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接着我就在这个地方增加了一个小实验。老师出示一把铁尺,一只手把铁尺扶住放在黑板上,另一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铁尺压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听到铁尺发出声音吗?” 生:不能 老师接着问:那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要发生什么现象才能产生声音呢? 完全拨动了学生想去探索、验证的心弦。 2.教材中的活动1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和铁罐做发声实验并通过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做记录。这个过程的设计并不能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性。 创新之处:本设计大胆的在这个活动中增加了一个音叉的实验探究。形成了4种实验乐器进行对比。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的振动是否明显,从中可以发现铁罐面和音叉振动不是很明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之心,老师随之发问:如何能让铁罐面和音叉的振动更明显了,又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索科学之心。开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到学生的科学素养。 3.《声音的产生》是一节科学实验课,传统的科学实验课大多数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完了实验操作技巧,小组合作完成,这样的教学会导致有个别生课不太认真的学生不太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容易出现错误的操作。 创新之处:本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