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98035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64245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5张,教学课件,创新,变化,隋唐,制度
  • cover
(课件网) 第七课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制度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目 录 壹 贰 贰 唐 “洊安”庸调银饼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581年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汉末动荡 士族没落 察举弊端 科举制 强化考试 BC202 220年 两汉时期 589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想一想,隋唐以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世袭制 前475 夏商西周 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思考:结合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摆脱 适应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标准单一化 特权垄断化 背景 (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3)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 弊端 科举制 应运而生 选拔权由中央到地方 选拔范围 世家大族 君主强化 权力的需要 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 的作用。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影响: 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 立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完 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发展历程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政权开放 阶层流动 公开:自由报考 公平:考试才学 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创新在哪?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学思之窗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你那,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 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消极影响: 压抑个性 科举选拔标准单一 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 阻碍科技的新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