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98043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662985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1张,课件,创新,变化,隋唐,制度
  • cover
(课件网) 材料一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度创新———因时而生,适时而变 课堂导语 大唐盛世 民族交融 制度创新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文艺昌盛 中外交流频繁 温故知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 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至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晚清 选 官 方 式 依 据 标 准 血缘关系 军功 品德才能 P39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 (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士族操控选官制度,干扰人才选拔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一、选官制度 (2)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②消极:考核标准主观随意,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实质)。 ①积极:初期选拔大量人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抄) (4)影响: ②标准: ①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内容 家世、德才→家世(门第) 材料: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材料: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一、选官制度 1.背景 ①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②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适应社会需要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2.发展历程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一、选官制度 考查儒家经典:帖经、墨义、策论 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0%-20%的录取率 从隋朝到唐初,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后增加帖经和杂文。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 明经 进士 1%~2%的录取率 2、隋唐———科举制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科举制 (隋朝—1905年) 创新 选官权力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才范围 中正官 中央政府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扩大(不限于士族) 较窄(士族为主) 才学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集权 公开 公平 开放 学习聚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隋唐———科举制 (3)创新之处 一、选官制度 材料1:(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