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一、课题名称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二、课程课时 2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1.内容概述 本课题在高中政治必修二统编版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教材首先阐述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在按劳分配方面,教材详细解释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材可能会列举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等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运作。 关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介绍了按要素分配,包括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方式。例如,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私营企业主按资本要素分配,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土地租金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等。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教材还可能涉及到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意义以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可能包括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2.教材编排意图 教材编排此内容旨在让高中学生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认识到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通过学习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明白不同所有制经济下的分配方式差异,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同时,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1.通过学习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从而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认同我国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努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科学精神 1.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例如,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的。 2.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在激励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方面的影响,学会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经济现象。 (三)法治意识 1.使学生认识到在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例如,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依法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2.引导学生理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收入分配,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学会用法治思维看待收入分配中的各种问题。 (四)公共参与 1.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积极参与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讨论,如参与课堂讨论、社会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如何遵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