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15175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2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20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
  • cover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和形成的原因,掌握其分析思路。 2. 认识到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普遍规律中的小尺度分异规律,其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地方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 利用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看这张照片,照片拍摄的是中国的某一村落,这里生活着中国古老的居民之一。这里的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只靠采集野沙枣和一艘小木舟捕鱼为生。千百年来与世隔绝,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过着无忧无虑的世外生活……根据照片中的景观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和前两节课学习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不符合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现象,从而引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方性分异。) 任务一:提供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提出问题: 1、图中给我们呈现了哪些地理事物? 2 2、这些地理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有山地、有河流、有沙漠、有绿洲。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地理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没错,由于天山、昆仑山等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发育了众多的冰川;由于这些山地的阻挡,使得塔里木盆地内部很干旱,沙漠广布;但同时在山地的迎风坡一侧,也容易形成山地降水;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共同补给河流,为绿洲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夏季汇聚的洪流携带泥沙在山前沉积,又为绿洲形成提供了土壤条件。这样看来,正是地形这个微观因素的变化,引发了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一系列要素也发生了局地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绿洲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是小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规律性的存在,那就是地方性的分异规律。 教师梳理: 如果不考虑地形起伏,这里“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导致气候干旱,最终形成沙漠”,这是海陆位置造成的结果,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此如果没有局地的地形起伏,这里本应当符合蓝色框中简单的逻辑关系, 但当高山这个地理要素涉入其中之后,一方面它阻挡了水汽的进入,加剧了干旱和沙漠景观的形成,同时也形成了高山冰川和山地降水,高山冰雪融化后,在山麓地带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样的环境利于植被生长,最终形成绿洲。于是就形成了这里所示的、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 总结: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任务二:用地方性分异的分析思路解决问题: 提供西天山两坡植被景观差异的图片及文字信息: 问题1、你能照片照片信息判断出沟谷两侧的坡向吗? 问题2、分析造成沟谷两侧植被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两个案例,我们发现,天山竟然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并置在了同一时空。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与天山之中呢?很明显,这是在宏观背景下地方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说荒漠是它本应拥有的面貌的话,那么地形的变化则改变了这里的热量、降水、光照、土壤等一系列要素,最终形成了当地稳定的、多样的区域环境特征。 任务三:提供草原碱斑的图片信息,分析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对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的思维路径再进一步完善,当调整尺度后,还无法找到主导因素时,我们就试着先去看看这种现象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比如,碱斑都分布在低洼的地方,当发现他们的规律之后,或许主导因素就很容易找到,接着再进行下一步分析。) 教师总结: 任务四:华北平原地区微地形导致的地方性分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地形因素不仅在山地、高原地区会导致地方性分异,在平原地区,微地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