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15918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质膜 课件(共24张PPT)高中《生物》必修1(北师大版)

日期:2024-10-22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21109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二章,PPT,北师大,必修,生物,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伊红为什么不会逸出细胞? 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材料1 动动脑筋 细胞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有边界 细胞膜 19世纪末 ,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最初依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经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提出设想,是一种常见的科学方法。假说还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 提出假说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红细胞的细胞膜 实验证明:欧文顿的假说是正确的 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得到的膜结构都是细胞膜。 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用针扎破,让细胞内的物质流出了?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吸水 涨破 接下来,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差速离心法 构成细胞膜的主要脂质就是磷脂,那么磷脂以什么样的排列方式构成细胞膜呢? 磷脂的分子结构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水 空气   科学家是怎样从这一现象中得出“磷脂在细胞膜中必然是双层的排列”这一假说的呢? 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空气 水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冷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37℃下40min后出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结论: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人细胞 鼠细胞 荧光标记蛋白质 用荧光染料标记某种物质,利用其荧光特性,来反应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 荧光标记技术 1970年,Frye和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1、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 4.2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细胞膜的成分 磷脂 50% 成分 蛋白质 40% 糖类 2%--10% 主要成分 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分子的运动 3、蛋白质或平铺在脂双层的表面,或镶嵌在其内部,或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糖蛋白 蛋白质 磷脂双 分子层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 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有保护和润滑作用,并与细胞识别等有关) 糖蛋白 糖脂   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异同? 思考 相同点: 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 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 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小结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流动性。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5、细胞膜外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