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16302

1.1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2-2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723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识:对比不同地区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异同。 (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球自转特征、晨昏线的变化,学会进行时间和日期的相关计算,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 (三)地理实践力: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道具,模拟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等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四)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自转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球的独特性,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视频:播放火箭发射成功视频,并设问: 2024年6月29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A卫星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提问: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 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用火箭发射视频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方向 课前准备:准备一个地球仪 演示:自西向东缓慢拨动地球仪,让学生分别从侧视和俯视(北极和南极上空俯视)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结论: 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周期 老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作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考点则称为恒星日。 地球自转速度 教师:PPT展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 学生:计算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并填写到教材对应表格。 老师:思考在同一纬度,随着海拔的上升,线速度将会怎么变化呢? 点拨: 在相同的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海拔高(A2),地表距离地轴的半径大(R2),转过相同的圆心角(α)时,半径越大,转过的弧长越长(L2),但所用时间相同,所以线速度越大。 知识点二: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老师:PPT展示地球昼夜交替视频,并提问:昼夜产生的原因?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既不透明也不发光;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晨昏圈:昼、夜半球的分界圈。 (3)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5)昼夜交替的影响: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昼夜温差较小,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即气温日较差。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定义: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地方时的差异: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 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士4分钟/1°X两地经度差。 “四步法”计算地方时。 地方时计算具体步骤可归纳为“四定”: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的地方时。光照图中,先确定特殊经线的地方时,以下图为例。 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 时,如ND。 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 NB。 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 时,如NC。 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时,如 NA。 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上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