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18274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大作》教学设计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24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大作》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在比较辨析中探究和理解作者的强烈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报国志和爱国情。 2. 教学难点: 难点是在文本参读中,通过辨析地名和透视梦境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由一般感受到深度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 陆游年少博学,却遭遇排挤。中年为官,却壮志难酬。起起伏伏的人生转眼就到了1192年,这一年他已经68岁了,正因被贬闲居在家。某天深夜,一场风雨骤起,诗人触景生情,便创作了著名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感知 1.初解题意:从题目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显著信息?(时间、天气) 2.配乐朗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词义疏通: 僵卧:躺卧不起,写尽了老人凄凉的处境。 不自哀:不哀伤。诗人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都暂且放在了一边。 夜阑:夜深,夜将尽。 风雨:一语双关,表面指自然风雨,喻指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铁马:披着盔甲的马。 4.诗意感知: 我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狂风暴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根据诗意,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为国”之诗! 三、品读 诗人爱国之情是如何细腻的表达出来的呢?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教我们这样读诗: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下面我们在朱先生的指导下通过两个活动细细品读感悟。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 这两个地名时:孤村与轮台。我们先来品读“孤村”。陆游之前的历代作者中,大多把偶然经过的地方叫做 “孤村”,而陆游常把自己定居的地方叫做 “孤村”,在其《诗稿》中使用数量竟然多达53例。这究竟是怎样的孤村的呢?孤村中的陆游是怎样的状态呢? (1)从下面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孤村”?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岂是平生少亲友,略无人肯访孤村。(《秋思》) (2)从下面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陆游? 秋气凄凉雾雨昏,老书生病卧孤村。 (《夜坐忽闻村路报晓铁牌》) 粗绘大衣以御冬,黄粱黑黍身自舂。(《稽山农》) 看到了一个大雨瓢泼,如波涛汹涌的孤村,看到了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来往,异常孤独凄凉的孤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陆游,看到了一个老病缠身的陆游。 如此境况下的陆游还想着戍守轮台,轮台在哪里呢?请读注释。 (3)“ 戍轮台”能否改为“戍淮河” 观看唐、北宋、南宋地图;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西汉武帝驻兵轮台,后轮台被匈奴夺取。可见,轮台和汉族兴亡的历史不能分开的,是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地名。据诗题“尽复汉唐故地”可见,戍守轮台是一个作者心中振国强邦的标志。作者不说“戍淮河”,因为他有一个更远大的梦,那就是收复北方失地,梦想国家有朝一日能能恢复汉唐时的强盛。 (4)讨论:第一二句之间加个关联词,如何加?说明理由。 (虽然)僵卧孤村(但)不自哀,(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 意思果然更加明确了:虽然我身在江南孤村,但我依旧魂恋塞北故土。 一般来说,作为田园中的 “孤村”意象与 “轮台” 等边塞诗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似乎 不太和谐。本诗中陆游把萧条的 “孤村”和边塞的 “轮台” “铁马”大胆地结合起来,反衬效果更明显,在深夜暴风雨的背景下,其强烈的报国之心深深感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