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21036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12-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812858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燕歌行 高适 新课导入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 ———邢昉《唐风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 学习目标 01 了解高适生平、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02 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 03 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 04 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 第壹部分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他的作品中既有揭露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民生诗,也有指斥时弊的讽时诗,还有数量最多,思想内容复杂,主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抒怀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边塞诗。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 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 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 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 写作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 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唐 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晚唐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 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文体知识———边塞诗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文体知识———边塞诗 内容 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等 ①描写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 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 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 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手法: 借景抒情、衬托、虚实、比喻、夸张、用典 形式: 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诗人: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文体知识———边塞诗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