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10/f1/f124a6d07e9143055a9f8637a03d5a90.png)
《变阻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特别强调物理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校对物理学科的定位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贯彻落实“改进探究教学,重视学生体验”,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各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设计让学生有体验的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步步为营的、有效的引导就可以促进学生的顿悟与理解,而不是造成学生机械背诵或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在学生主体上的评价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参与,关注其情感体验。同时又要求教师能放能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知识背景分析 《变阻器》既是对上一节《电阻》的延伸,又是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影响很大。变阻器作为一种仪器在生产、生活中也有重要应用。所以,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很有价值。 2、学生背景分析 (1)经验方面———学生刚刚学习电阻的知识,可以分析如何去改变电阻的大小;有电学实验的操作经历,已习惯了必须把线接在接线柱上;学生对“变阻器”的感性认识比较少。 (2)心理方面———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究未知问题。 (3)能力方面———生产生活中与“变阻器”有关的事例大多比较复杂,学生还很难独立解释、解决。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体验通过实验验证推论正确性的乐趣。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对比、设疑、启发、追问、引导、适时应用媒体等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两次探究学习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思路清晰,最终形成知识,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课题的引入时,我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实验创设一个干净的情景,来直接切入主题,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因为之前学生做实验时已习惯了亮度不变的小灯泡,因此对小灯泡亮度能改变感觉有新鲜感,有对学习对象主动研究的求知欲。 (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在处理滑动变阻器原理这个重点时,我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选用最靠近问题本质的器材———一根长电阻线+金属夹”来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正思考演示实验中小灯泡亮度改变是如何实现的,跃跃欲试之时马上就有机会自己动手实践,他会很有积极性去参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动手与思考相结合,他要应用刚学过的电阻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中间还伴随着观察、尝试、同伴合作、交流、再思考,有提升还有竞争,学生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境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 因为物理情景清晰,在学生有探究体验的基础上,我通过即时生成的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变阻器的原理。我补充“另一段电阻丝并没有接入电路”,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扫清认知障碍。在得出原理后,通过金属夹滑动初步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这样为后面迁移到滑动变阻器的分析做铺垫。 (三)即时追问,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