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39846

第16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日期:2025-01-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27235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同学们,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金钱? 名誉? 权力? 地位 新课导入 罗素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生字词过关。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是“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作者简介 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 特点: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写作时,要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 散文 文体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文体知识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窥见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遏制(è) 濒临(bīn) 深渊(yuān) 俯瞰(kàn) 星辰(chén) 遏制:制止;控制。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字词清单 初读课文,文章议论的内容是什么? 从标题看: 从开头看: 内容标题提示了文章探讨的是“活着的意义” 第一段回答了标题的设问,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便是文章议论的内容。 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据此梳理文章结构。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结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三大追求。 分述一生的三大追求。 总结全文,表明对生命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 整体感知 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深入研读 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运用比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