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41500

8.2《登高》同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7次 大小:718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8.2《登高》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忧黎元、悲天下的情操,理解杜甫诗中圣哲的形象。 3.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法指导 1.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体会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哀思以及作者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代表作 “三吏”和“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集于《杜工部集》;(“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2.背景资料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 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知识链接 文化常识 (1)律诗: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登高节:我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它又名登高节、重九节。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在古代,登高几乎是重阳节的必需习俗。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