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44183

【备课先锋】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第2课时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4-10-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345295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素材,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
    (课件网) 我的 母 亲 朱德 回 忆 第2课时 上节回顾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4-7) 1885~1900 年前后(8) 1905年(9) 1908年(10) 1909-1919年(11) 1924-1927年(12) 1943年(13) 14—17 表达赞美之情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识大体、明事理;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待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时间顺序 精读课文,理解母亲 任 务 三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文章的主体部分,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新读课文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结构上:呼应题目,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线索:“勤劳”总领全文,是全文叙事的线索。 品读第1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说说这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点明写作的原因,抒发悲痛之情。 第一部分 (1) 1.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二部分 (2-13)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3.第6段中“看也不看、有铜钱那样厚、接着穿还穿不烂”写出了什么? 在家里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勉强能够活命的情况下,母亲依然把这个家的生计给维持下来了,并且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本段凸显了母亲的心灵手巧、聪慧能干、勤俭持家,也满含着作者的感激、赞美与敬爱。 4.品味第7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挑水的挑水”。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具体描写一家人井然有序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我们”家“有规律有组织”,暗含了作者对母亲辛劳生活的敬佩和心疼。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